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县政协委员、深砭墕村党支部书记 霍鹏辉
在我县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补充内容,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乡土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成为全域旅游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补充,为全域旅游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魅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品类和层次,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全域旅游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发展优势
(一)全域旅游资源丰富。我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黄河二碛、石城、温泉、毛主席东渡纪念公园和柳青文化园等诸多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并孕育出名扬华夏的“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民歌大师张天恩,文坛巨匠柳青,经济学家张维迎,中国当代剪纸艺术大师贾四贵等杰出人物。还有手工空心挂面、青梨、蚕丝、红枣、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禀赋凸显。
(二)乡村旅游业态多样。目前,我县已经发展了写生基地、研学基地、国学馆、民宿、农家乐、采摘乐园及手工挂面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这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县乡村旅游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各项设施设备及服务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距游客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科学规划。一是布局不科学。我县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合理布局,基本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旅游项目的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整体建设布局、旅游主题定位、市场目标等关键要素,简单仿效,粗放经营。二是品类不丰富。所推出的乡村旅游项目,形式简单、品类单一,未能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农业特色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景点层次低,形式较落后,未推出经典精品观光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是项目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景点档次不高、设备简陋、项目单一、规模小、接待能力差、服务水平低、经营管理欠规范、发展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二是公 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如交通、通讯、餐饮、住宿、卫生等条件比 较落后,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在发展项目的同时没有注重其它资源的开发,一些乡村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遗迹,但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导致文化资源浪费。如:对历史遗存、民俗、农耕、美食、手工体验等文化挖掘 和开发不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视不够,导致乡 村旅游项目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参与度未能充分发挥。
(四)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县乡村旅游业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谁领域谁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导致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中缺乏统一协调,合理开发。
(五)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严重缺乏文旅规划、营销策划和运营管理等专业型高素质人才,导致旅游项目在策划、管理、运营方面缺乏指导性和创新性。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学规划引领。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制订出台我县乡村旅游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入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创新思维,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 假型、民俗文化型、手工体验型和美味佳肴型旅游产品。选择一 些条件较成熟,有潜力、有特色的村庄和景点,集中打造,率先发展。如:借助吴堡青梨和手工空心挂面特色产业,打造深砭焉村采摘基地和高家楞村手工挂面体验区。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县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整体项目规模小,设 施设备不完善,接待能力差,服务水平低等因素制约着我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景区品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进一步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我县乡村文化资源,结合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体验、历史溯源等元素,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农特产品,注重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发展,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游客吸引力。
(四)加强部门联合协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牵头单位,建立与交通、水利、农业、宣传、教育、文化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建设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
(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多渠道加强对我县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全方位开展宣传。同时,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的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聘请专家、人才引进、学习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懂规划、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专业型人才。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总之,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发展目标,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