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吴堡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 发布日期: 2025-09-10 08:25:29
  • 来源: 榆林日报、《榆林新闻联播》栏目
  • 责任编辑: 帖怡尧
  • 【 字体:

走进吴堡县田间地头,漫山遍野的桑林随风摇曳,青翠欲滴的桑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如今“吴堡桑”再度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一粒小小的蚕茧承载着千年技艺传承,正在新时代续写华彩篇章。

在吴堡,桑蚕被亲切地称为“银蛋蛋”。《吴堡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就有“吴民勤农尚武,栽桑养蚕”的传统,更有“桑、枣甚盛,丝绸行销山西、河南”的盛况描述。栽桑养蚕,在该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承。

“吴堡桑”具有耐瘠、耐旱、抗病、稳产、叶优的独特品质,曾被国家农科院认定为地方优良品种。用吴堡桑叶饲养的蚕茧,具有洁白茧层多、解舒好、耐压、茧丝长、韧性强、出丝率高等优良特性,品质享誉全国。目前,吴堡县共有240余户养蚕户,饲养蚕种超1400张,年产鲜茧70吨,加工蚕丝8.4吨,总产值达110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吴堡已将蚕桑产业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蚕农每养一张蚕种补贴600元,还免费发放蚕药。”吴堡县果桑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白兰清说。在寇家塬镇田家塬村,养蚕户贾凤琴正将刚领到的蚕种撒向消毒后的蚕架。“今年订了5张蚕种,育成后就送到加工厂,养蚕这活挺轻松,收入也不错,在家门口每年就能增加2万多元的收入。”贾凤琴说。

为了提高桑蚕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吴堡县致力于培育茧丝绸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吴堡桑蚕茧”已经从一种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并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全县已培育出蚕桑初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4家,通过生产蚕丝被、蚕丝保健枕等产品,推动产业从养殖向深度加工转变。

在寇家塬镇的武荣蚕桑开发有限公司蚕丝加工车间,自动化缫丝机不停运转,丝线在卷轴上有序缠绕;工人们将鲜茧倒入分拣设备,进行筛选、烘干、缫丝等工序,确保生产流程顺畅进行;在成品展示区,蚕丝绵被、蚕沙保健枕等产品整齐摆放。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产品已成功打入省内外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从县志里的桑田盛景到今日带来美好生活的“银蛋蛋”,吴堡桑蚕不仅是一粒茧、一片叶的传承,更是一场传统产业与现代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随着产业链的持续延伸与品牌价值的不断攀升,“吴堡桑”将在新时代的春风里舒展新叶,让古老的蚕桑故事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