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野 勤耕不辍——记吴堡县辛家沟镇贾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贾桂平
贾桂平,今年已经67岁,马上进入古稀之年。
那一头银发以及腿伤后时而蹒跚的步履,也都在提醒他早该放下工作颐养天年,但他却仍旧每天坚持在村里忙碌着。
“资金批下来了!真是太好了,这下咱的新幸福院终于有着落了……”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好消息,贾桂平笑得合不拢嘴。为了给村里再建一个幸福院,他跑项目、争资金,以便让村里的老人能更好地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心有百姓,他用行动诠释了为民的公仆情怀;脚沾泥土,他用担当践行着为官的奉献精神。从20多岁开始进入村上工作,他的足迹早已遍布村里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在他的努力下,贾家山村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落后小山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样板村。
一腔热血 投身乡村建设
丰收在望的青梨种植基地、温馨惬意的老年幸福院、优美宜居的自然环境……金秋时节的贾家山村,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村情复杂、矛盾尖锐的落后村。
上世纪70年代,22岁的贾桂平成为贾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年轻的他满怀一腔热血,迫切想改变村里的面貌,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他踏遍村里的每一块土地,与干部群众促膝谈心,帮助他逐渐有了思路,开始尝试大胆改革。
为了改善农村居住条件,贾桂平带领村“两委”合理规划村庄,争取国家移民搬迁政策支持、积极动员群众捐资投劳,将山上居住的村民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同时修路、建广场,不断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居住条件改善了、出行通畅了、文化娱乐便利了……贾桂平又带领全村建果园种果树、梨树,大力发展红枣种植、羊子养殖、交通运输业等,探索致富的好路子,将村里的产业搞得风生水起。
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贾家山村的集体经济一步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壮大,目前全村已经形成了吴堡青梨、山地苹果、生猪养殖和豆类加工等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贾家山村作为“培强村”,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4.8万元。
破格当选 倾情服务百姓
在贾桂平家的院子外有一处菜园,每天天不亮他就起来拔草、浇水……在他的精心侍弄下,西红柿、茄子、辣椒等长势喜人。等它们都成熟了,贾桂平总把果蔬拿到幸福院与给村里的老人们一起享用。
“种园子只要肯用心,不愁种不好。”贾桂平认为,为老百姓办事,只要也用心,始终想着百姓,也不愁办不成事、办不好事。
2021年,贾家山村村“两委”换届时,贾桂平没有因为年龄问题落选,反而又破格当选为村“两委”负责人。这背后原因主要在于他多年来坚持把心思精力全部投入到兴农强村富民上来。
“贾书记就是我们的主心骨。”贾家山村生猪养殖场饲养员张勇说:“平时我们养殖场或者个人遇到任何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他,他总是想方设法帮我们协调解决,是村里的‘带头人、领头雁’。”
在贾家山村,贾桂平既是村支书,又是“大总管”,大到村里的工程项目、产业资金,小到每一户村民家的红白喜事、满月乔迁,都离不开他的身影。“我记得有一年为了争取项目,我累计往县城和市里跑了100余趟,给村里办红白喜事的时间加起来也有100多天。”贾桂平回忆道。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40多年来,贾桂平的脚步一直不停歇,他为村里搭建起了农村养老“安乐窝”,提升了村内美化宜居水平、培育发展起了乡村特色产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时他也会感觉力不从心,曾几次想要放下手头的工作,但带领全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迫使他又一次次坚持了下来。
带伤坚守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今年建起了蔬菜基地,修通了十多公里的产业路,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也重新维修了……”提起今年村里的重点项目,贾桂平如数家珍。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很多人并不知道,满头银发的他此刻右脚脚腕里还有2块钢板和22个螺钉。
2023年10月,贾桂平在勘察规划产业路时不慎掉入深坑,右脚脚腕粉碎性骨折,由于伤势较重,在西安手术后休养了一段时间。原本要等二次手术后才能彻底康复,但今年贾家山村有很多重点项目,春节一过,刚脱离拐杖的贾桂平就带伤回到村里,开始梳理推进工程项目。
“干了一辈子,我现在就想再多为大家办点实事,把乡亲们的愿望都实现。”贾桂平笑着说。
从田间地头到群众心头,贾桂平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向曾经梦想中的“好日子”迈进,他也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见证着中国农村改革后广袤乡村的巨大变迁。(贺源 赵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