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石城
发布时间:2017-12-25    来源:吴堡县人民政府

QQ截图20180103164335.png

书法——樊锦忠  剪纸——贾四贵

(樊锦忠: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展出并获奖。曾任吴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千年石城》是剪纸艺术家贾四贵先生的一幅杰作。作者站在黄河东西两岸的多个山顶上,从不同角度观察后,将石城的“城门”凸显放大,作为整幅画面的外围布局。滚滚黄河在石城脚下绕了一个90度的大转弯向西流去。石城山像一个巨大的金元宝扣放在黄河之滨,石城则像一顶金色的皇冠戴在山顶之上,上山的道路似一条蜿蜒的玉带绕向石城。在石城顶的中央镂有“石城”两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SC”。石城的上空,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从祥云间露出了笑脸。画面下部,黄河岸边两条传祥献瑞的如意鱼,嬉戏着一朵象征和谐友爱的大莲花。整幅画面展示并传播着“千年石城,紫气东来”的吉祥寓意。 

QQ截图20180103185015.png

千年石城 守望者

作者:慕生树

据《宋史 · 外国列传 · 夏国上》记载: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北宋定难军节度使李克睿(原名李光睿)率兵破北汉吴堡寨。“斩首七百余级,获牛羊千计,俘寨主侯遇以献”。可见在一千多年前,当时称“吴堡寨”的这座石城,就已很是繁华,自公元1226年,该城作为吴堡县治所所在地以后,更是大规模维修,连年不断,成为方圆百里十分繁荣之地,占地达10万平方米。可如今:偌大的一座石城里,仅住有一户两口人,存活着三条生命(另有一只猫)。空旷的四合院里,静悄悄的,似乎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让人听得见。

这座四合院就坐落在石城北门东二三十米的地方,大门口挂着“石城接待站”的牌子,院门古色古香,院内是典型的明清建筑,夺人眼目,一年四季,大门都敞开着,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探幽访古的游人们。

这座院子的主人就是这座千年石城最后的守望人——王象贤,他今年已86岁高龄,其老伴冯改花已年过七旬。王象贤老人是我中学时的老师,当时,他是学校“小工厂”的负责人,曾手把手地教过我做粉笔、灌墨水、装糨糊,开门办学搞得热火朝天,他面目慈祥,爱生如子,从不摆老师的一点架子,因此很受同学们的爱戴。

近年来,作为石城爱好者,或独自、或陪客人,我百余次前往石城,几乎每次都能见到王老师,总要与王老师坐一坐、拉几句闲话。说起过去,王老师感慨万千。王老师生于吴堡石城,长于吴堡石城,后参军离开吴堡石城。1949919日,他在绥远随国民党二十二军第三十七后方医院人员一起参加绥远起义,他至今仍保存着一份由兰州军区出具的“起义人员证明书”,上面清楚地记录着王老师参加绥远起义的时间。起义后,他仍继续留在该医院工作,直至1952年因医院改编,他才复员回到了家乡工作,“文革”中也曾受到冲击,但他却一直无怨无悔。谈起现在,王老师更是滔滔不绝:“我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这辈子也知足了,家庭和睦,儿女孝顺,他们让我到川里(今县城宋家川,本地人简称‘川里’)去住,他们都有楼房,可我却舍不得离开这石城,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住在这里,以后也要老死在这里,石城有我的根,我的魂永远要留在石城。”

好一个“舍不得”。老人的这种“舍不得”值得人们敬佩,也道出了老人的心声。过去老人为石城的繁华做出过贡献,现在老人为维护石城倾注了心血,还种种蔬菜、除除杂草、摘摘梨枣、培育花草,为石城留住了一缕炊烟,闲暇之余与老伴打一打二人麻将,绕城内道路走上一圈,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有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是他这个“石城文管员”的职责,也是爱好。蔬菜自给自足,米面油和其他生活用品由儿女们按时送来,头疼脑热、伤风感冒,医生出身的他,自会诊治。空气清新、万籁俱寂,不亦乐乎!为了宣传石城,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竟然一字一句地抠写出了一本《吴堡古城春秋》,简直令人称奇。

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鬼子的狂轰滥炸,石城逐步衰落。到1970年左右,石城曾经人口稠密,居住有三四百人,住户常为了水路、出路起纠纷、闹意见。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引导,居住者嫌自然条件太差(交通不便,水源困难),逐渐搬离了石城,或移住石城对面的公路边,或进县城宋家川,人口逐渐减少,直至今天仅剩一户两口人。可以想象,再过若干年,如今早已冷冷清清、芳草萋萋、杂草丛生、残壁断垣的石城就会真的荒无人烟,更加残破不堪。

伫立在城头,凝望着对岸的吕梁山脉,注视城下缓缓流过的黄河,回首石城的角角落落,不由令人感慨万千,顿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石城已历经了数千年风雨,随处可见新石器时期的遗址、遗迹、遗物、遗存,令人浮想联翩,满目疮痍的残砖碎瓦,令人睹物思情,可惜在已进入电子时代的今天,石城仍“独立高山人未识,养在深闺谁人知”?文物保护价值极大的石城何时才能“掀起你的盖头来,让人们看看你的脸”?八万吴堡儿女,翘首盼望着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