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以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 让贫困户端上“金饭碗”
发布时间:2018-07-18 16:48:32    来源:榆林日报

2018年是吴堡脱贫“摘帽”之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吴堡县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头戏来抓,撬动专项产业扶贫资金,探索产业融合和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让贫困户端上“金饭碗”,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彻底“拔穷根”。

奖补资金暖人心

“原先守着几分薄田,不晓得咋能过上好日子,去年养了40多只羊,再加上村里的扶贫鸡项目,我一下就脱贫了!”近日,指着圈内悠闲吃草的“宝贝疙瘩”,吴堡县郭家沟镇下山畔村村民丁武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想致富但苦于“无米下锅”的普遍现象,吴堡县将产业扶贫补助上限从原来的每户5000元提高到单项产业最高1万元、每户最高2.5万元,并把传统种养殖、经济林规范管理、农产品加工等全部纳入补助范围,同时对适合吴堡本地发展、具有长效增收潜力的红枣、核桃、蚕桑、花椒和山地苹果等特色产业,制定了单项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重点鼓励规模经营和整村推进,为脱贫攻坚引入资金“活水”。

与此同时,继续实施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奖补政策,对今年主动申请并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的,给予每人1000元、每户最高5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特别是对单独立户的贫困老人,允许奖补资金用于搭载合作社或挂靠其法定赡养人发展产业。

产业融合惠民多

6月10日,周末,延安市宝塔区的吴先生一家来到张家山镇高家塄村,近距离探秘手工空心挂面的神奇技艺,吃到了热腾腾的挂面宴,临走时还带走10多箱刚出炉的鲜挂面。连日来,地处宋家川街道办柏树坪村的亨通现代农业园区热闹非凡,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此体验采摘乐趣、学习农耕文化。

这是吴堡县三产融合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随着沿黄旅游经济的升温,新的机遇摆在了吴堡干部群众面前——农旅结合,三产联动。

吴堡县探索“互联网+特色农产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中打造一批村邮站,布设20多个线上线下电商实体店,推进以吴堡石城、黄河二碛、横沟温泉、毛主席东渡纪念公园为主的骨干景区建设,开发特色餐饮、窑洞住宿、农耕采摘、民俗体验等休闲旅游配套产品,带动农业向生态经济、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就业增收多功能转型,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集体经济强筋骨

千亩果园成规模,引来东西南北客;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多元,个个成了响当当的果业“土专家”;2017年榆林地区唯一进入全国名单的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作为一个昔日荒芜的集体经济空壳村,辛家沟镇深砭墕村几年来是怎样“破茧成蝶”的呢?

原来,这个村成立了丰盛林木专业合作社,以村民流转土地为资产,栽植优质山地苹果1030亩,吸收社员86户,其中贫困户28户,实行技术、整地、购苗、栽植、灌溉、打药、施肥、修剪“八统一”。挂果时,所获收益集体占30%,用于合作社的管理运营以及村集体发展,其余70%为社员分红。

去年以来,吴堡县学习借鉴赵家峁村“三变”改革经验,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和“电商+加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同时依托县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运用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对新型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进行扶持,逐步走活了集体经济“一盘棋”。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张家山镇建起了11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搭载挂面专业生产户567户,其中贫困户就有390户,预计户均收入5至6万元;齐家山村红联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山地苹果、花椒及小杂粮,搭载农户54户,其中贫困户35户。

截至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3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