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沟壑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在何方
恢复窄屏
出处:榆林日报       更新时间:2009-08-21 16:17
——吴堡县以“六位一体”的庭院建设为切入点建设生态经济型新农村的调查
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编者按:新农村建设是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吴堡县,在财政困难、群众收入低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建设新农村,走自己的路,以“六位一体”的家庭建设为切入点,建设生态经济型新农村,不仅使吴堡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在黄土丘陵沟壑欠发达地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他们以小投入换得大产出的“生意经”,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报今天全文刊出市决策咨询委《丘陵沟壑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在何方》的调查报告,为的是总结经验,推进工作,真抓实干,创造性地把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赴吴堡调查新农村建设,顿感这里的旧貌一下换了新颜,这里的环境林荫成行,空气宜人;这里的村落幽雅舒适,氛围和谐;这里的群众勤劳肯干,致富激情高涨。这就是吴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效。欠发达的山区,往往与荒凉、贫穷相连,然而,吴堡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展现出了“房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新景象”,这样的家园让城里人也感到羡慕。省长袁纯清来到试点村深砭墕考察时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的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一、条件差并未影响吴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子
 
    吴堡县处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这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当地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石山戴土帽,黄土夹石炮,三年两头旱,十年九不收。”真实地反映了全县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几十年来,吴堡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引领下,与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尤其是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吴堡人民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富县富民目标作出了令人感佩的成绩,吴堡的城镇建设、吴堡的退耕还林还草、吴堡的农田基本建设等工作都会让到过吴堡的人发出感叹:吴堡人勤劳、能吃苦。更为值得称赞的是在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上,吴堡县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将红枣覆盖到全县每个村落,实现了人均二亩半每人100株的目标。加上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吴堡农村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自然生态得到修复,生活环境大为改观。翻过一山又一山,一山更比一山绿,远处眺望觅不见,枣林深处有人家,成为现在吴堡农村的生动写照。
 
    但是,由于受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吴堡和南部六县一样,总体发展仍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县域财政困难和人民群众收入较低的两个方面。在这样的地方,这种条件下如何建设新农村,成为吴堡县委、县政府认真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2006年,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新农村建设方针,吴堡县一方面积极行动,认真贯彻中央的这一重大举措,另一方面适时在全县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调研论证活动,县委、县政府列出了这样的题目:欠发达地区要不要搞新农村建设?吴堡应该怎样开展新农村建设?让涉农部门、乡镇干部深入基层,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拿出答案。县委书记王勇亲自下基层调研,并亲自撰写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如何建设新农村的调研报告》。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下,自上而下深入实际,建言献策的人竟然多了起来。一篇篇报告、一条条建议,又自下而上向县委、县政府集中。于是县委、县政府广纳民意、集中民智,根据共识,果断提出:欠发达地区不能坐等新农村,要抓住国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机遇,将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紧紧结合起来,使全县形成贫困村脱贫,脱贫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梯次推进状态;吴堡的新农村不能照搬照抄,要依据吴堡的实际,走好路,走自己的路;新农村建设在吴堡不搞大起大哄,大拆大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受不起任何折腾,要建设生态经济型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不搞突击运动,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边提高。“四个不”的提出,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定了调。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确定之后,为了使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好的路子,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集中抓了以深砭墕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工作组真正与群众打成了一片,把全村的各方面情况,弄了个水落石出,并根据民意设计了一套以 “六位一体”的庭院建设为切入点,建设新农村的方案,即,不搞人为集中,就地进行旧村改造,组织家家户户开展集雨场、集雨窖、菜园、畜圈、厕所、沼气等六项建设。在具体实施中,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政府以补贴的方式让群众围筑院墙,硬化通户道路,整修刮白窑房内壁,铺设地板,更换屋檐以及在房前屋后空闲地栽植红枣、苹果、酥梨、葡萄等,每户规划修建一个一分以上的菜园,以这些实实在在的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调动、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
 
    深砭墕等村的试点是成功的,“六位一体”的庭院建设,使一个庭院形成一个园,园与园又用蜿蜒的砖路相连,既有园林式的景观,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加上占到全村土地面积2/3的林地、草地,让深砭墕村远看像林园,近看似公园。绿色、生态、经济型的村庄令人留连忘返,去年,省长袁纯清到吴堡检查指导工作,本打算利用半个小时在该村看看,结果走了一户又一户,整整看了70多分钟。随行的一些领导说:如果能在这样的村住上几天也是一种享受。
 
    总结深砭墕试点经验,吴堡县委、县政府正式决定:“六位一体”的生态经济型新农村为吴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其建设思路是:新农村建设要以改善村容村貌为切入点,村容村貌的改善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使庭院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由此,推进农村产业取得新的发展。
 
    二、任务重依靠机制和制度创新提供保障,吴堡县以板块推进的战略实现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的转变
 
    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困难大、任务重,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而且要有新的机制和制度提供保障。因此,在整体思路形成后,吴堡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了认真完善,并相继出台六个配套性文件,定措施,建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试点村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他们把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分为两个板块:山区生态经济型板块和城镇园区型板块。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山区生态经济型这一大的板块上,集中连片发展,实现由点到面的转变。“六位一体”基础突破、试点示范、板块推进战略得到副省长姚引良的肯定,他指出,要按照试点模式把中塬板块规模做大。为了让这一战略取得实效,他们重点采取了五项措施:
 
    1、上下统一行动,让新农村建设真正形成合力
 
 
    2、充分尊重民意,让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一切措施都难以落到实处。所以,吴堡县在充实加强组织领导力量的同时,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放在突出位置。一是他们在农村大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和干部走村入户的宣传活动,把党的好政策原原本本传达给农民群众,让群众明白政策,受到政策的激励。深砭墕村试点成功后,县上及时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到现场参观,让群众现场感受试点村前后变化,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二是让群众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唱主角。县上要求不搞一刀切,不搞不切合实际的包办代替,强迫命令,一切根据群众的承受能力,让群众说了算。村民没有能力搞“六位一体”的可先搞“三位一体”,有能力的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力量搞“八位一体”,形成了梯次推进的态势,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目前,吴堡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家家户户都投资,男男女女都出力,实现了群众由“要他干”向“他要干”的转变。丁家沟乡王家塔村,两年投入建设资金200多万元,除市县补助46万元外,其余都是由村民自愿出劳出资而解决的。目前,王家塔村实现“三位一体”的农户达100%,实现“六位一体”的达60%。
 
    3、突出地方特色,让新农村建设少花钱多办事
 
    吴堡县大力推广试点模式,不盲目追求整齐划一、不盲目克隆城市风格贪大求洋,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依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就地取材,开展了“六位一体”的旧村改造。他们组织群众以户为单元,将改造庭院与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改善与菜园、林果园的建设结合起来,让户户形成一个生活型的经济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采取分散居住,分户治理的办法,既为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创造条件,又为减少村民之间不必要纠纷铺设道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他们按照当地村民居住习惯修建改造房屋,既让新村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为陕北的窑洞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使新农村建设既没有增加群众负担,又突出了地方特色。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在中塬27个村展开,地方特色明显,并取得少花钱多办事,一举多得的建设成效。
 
    4、整合涉农资金,让新农村建设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吴堡县下决心医治重复投资、撒胡椒面的通病,制定出台《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资金捆绑使用办法》,明确规定除防汛救灾、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有特殊用途的资金外,其余所有涉农项目资金都要进行整合,优先投放于新农村建设,让欠发达地区本来就少的投资第一不能有浪费,第二要发挥最大的作用。他们采取项目打包、向上争取资金的办法,捆绑以工代赈、农业、林业、水利和能源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他们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扶持机制的创新,形成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整合支农资金在吴堡发挥的作用超出了预期,连续3年,县财政每年拿出240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三年共整合捆绑涉农项目资金4400多万元,由此带动群众投资2000多万元。
 
    5、狠抓产业发展,让新农村建设在欠发达地区立得起、站得住
 
    吴堡县以“六位一体”的庭院建设为切入点,激发群众的致富热情,在此基础上,引导群众集中力量在三大产业上寻求致富的支撑:一是着力做大做强红枣产业。他们把发展红枣产业的着力点放在了扩大加工规模,拉长产业链上。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带动扶持全县新建高标准烤炉700多座,使总数达到1600座,并积极筹备新建红枣交易市场和集中加工区,提高转化率。目前,全县红枣面积达到16万亩,人均红枣收入达到1000多元。二是着力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县上采取订单培训、短期培训、特色培训等形式,加大技能性人才培训力度,同时充分发挥东莞、苏州和天津三大劳务输出基地的作用,使去年劳务输出达到2.32万人次,创收入1.2亿元。劳务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0%。三是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县上着力实施“1116”养殖业建设工程,发展肉牛1000头,猪1万头,鸡10万只,羊子饲养量达到6万只。除此之外,他们把庭院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3400元。
 
    三、成效和收获超出了预期是上下一致艰苦努力的结果,吴堡县的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改变欠发达地区面貌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新农村建设在吴堡实施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虽然不可就此宣布已大功告成,但就其推进的速度,见到的成效,已经非常明显。
 
    1、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过去,吴堡农村的卫生状况就好于北部风沙草滩地区,但脏乱差的问题仍未彻底根治,柴草乱堆、畜禽乱跑、蚊蝇遍地、厕所乱搭建的现象依然存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通过“两清”,即清垃圾、清柴草;“四建”,即建沼气、建厕所、建畜禽圈舍、建菜园;“三整修”,即整修院墙、整修房屋门面、整修舍内墙壁地板的村容村貌整治,使农村面貌如锦上添花。走进吴堡的新农村建设村,展现出来的是宽阔的通村油路、走廊式的连户砖路、整洁的农户院落、成片的经济林木,用鸟语花香、林荫成行、瓜果飘香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辛家沟镇贾家山村全村被经济林笼罩,由于庭院的绿化美化,加上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各种花开的多了,农民不出门就可以养蜂,蜂鸣蝶飞代替了过去的蚊蝇遍地。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讲卫生、爱清洁的人多了;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多了;学文化、学科技的人多了。吵嘴打架、恶语伤人、赌博迷信的人不见了,吴堡人变得更加热情好客了。
 
    2、吃水、行路更加方便
 
    吴堡山区吃水难和行路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里的老百姓,“晴天一声灰,雨天一身泥,吃水似吃油”就是对此现状进行的一种描述。近年来,群众采取院内打旱井集雨的办法,寻求解决吃水的出路,但农户院内未硬化,遇雨泥泞,渗漏严重,加之到处是畜禽粪便,所集雨水既不清洁又不卫生。同时,政府为改变山区行路难的问题,曾设法筹集资金打通村与村连接的道路,虽然条件有所改变,但雨季一到,依然是进不来、出不去。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所建设的重点村家家户户用水泥硬化了院落,所集雨水,不仅可满足人畜饮水,而且可满足菜园子的用水,有的家户甚至建两个水窖,一个专门用作人饮,一个用作其他。新农村的通村公路全部柏油化,村内主干道全部水泥化,老百姓再也不用为行路和吃水而犯愁。
 
    3、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吴堡县打造的新农村,虽然不像北部县区一些新农村显得那样大富,但吴堡建设的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都超过4000元,且贫富悬殊较小,他们生活得安逸、舒适、自在;虽然不像城里人,可以逛商场,进歌厅,但他们所喜欢、所需要的基本或正在实现。目前,有线电视、电话、沼气基本普及,电脑、太阳能也开始进入农户,有的农户还建起了浴室。村内有阅览室、图书室、活动室,大部分农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绿色食品,享受着天地人和的环境,不仅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也上了一个层次。冯家塬等村全村实现了“五通、三化、一气、一园”,即通水、通路、通讯、通有线、通宽带,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有沼气、有菜园。群众过上了“做饭不用柴,吃水不用抬,出门不沾泥,吃菜不用买”的新生活。
 
    4、收入基础更加牢固
 
    吴堡县新农村发展的三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为了让这些产业健康发展,吴堡县在红枣产业上,抓科技、抓转化;在劳务产业上,抓基地、抓培训;在畜牧产业上,抓改良、抓草场建设。“六位一体”的庭院经济建设,又让农户在庭院这片小天地做增收大文章,舍饲养羊、庭院养蚕、房前屋后发展经济林果,使农民群众的收入渠道比以往多了,收入基础比以往更加牢固了。2008年,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户均庭院种植蔬菜0.3分,户均经济林20株,加上畜禽养殖,户均庭院收入1800元,户均节约开支800多元。
 
    5、群众激情更加高涨
 
    群众的积极性哪里来,宣传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可为群众带来利益的激励机制。吴堡县结合实际,将中央提出的 “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细化为5大方面24小项,规定出了每一项建设的补贴标准,并积极鼓励各村在建设标准的框架范围内,大胆探索符合本村村情的建设方式,尊重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精神。农民的创造政府认可;农民的建设政府补贴;农民的困难政府帮助解决。这种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群众继生产责任制后又一次释放出了建设和发展新农村的热情。目前,吴堡县村与村、户与户、人与人形成了比谁建设有特色,比谁庭院干净整洁,比谁收入增长快,比谁礼貌和文明的风气好,一些村,由于未被列入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还埋怨起了村干部。由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所以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参与起了新农村建设。寇家塬镇田家塬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都是外出做生意的行家,就是在新农村建设开始后,主动挑起带领全村建设新农村担子的。
 
    四、吴堡县的经验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打开了思路,树立了榜样
 
    吴堡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市委书记李金柱说:吴堡的经验向我们回答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怎样建设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吴堡县打造的模式,实际实用,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因为这里的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据了山区实际;发挥了群众主体作用。违背人的愿望和需要去搞,推不开;脱离山区的实际,贪大求洋,学不了;一切由政府包揽、代替,在欠发达地区既学不了,又推不开。吴堡县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是有益的,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思考:
 
    1、思想上要真正重视
 
    吴堡县委书记王勇讲:任何工作看你思想上真正重视了没有,强调的是“真正”二字,真正重视了,即使有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否则,即使条件好,也未必能如愿,甚至假的出来了,空的也出来了。新农村建设在吴堡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地区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第一位的因素是从县委书记到村干部统一了认识,真正抓在了手上,他们在一把手负总责的组织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全面推进“一线工作法”,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带头转变作风,亲自到所包抓的村指导工作,集中精力在一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全县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元的情况下,能够每年挤出240万元直接用于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人力、财力、精力“三力”集中是吴堡县建设新农村抓落实的一大特点。新农村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抓大事,要抓落实,落实的程度绝对与领导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毛泽东同志讲,“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二字是认识的反映,是信心的折射。新农村建设具有紧迫性、战略性,不能把思想上重视当做领导讲话的习惯台词,讲讲而已,思想上真正重视,去掉“真正”二字等于没重视。
 
    2、机制上要不断创新
 
    同样是新农村建设,但机制不是可以通用的,要根据县情、乡情来建立并不断创新。吴堡县按照所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创立了“五大机制”,即协调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推进机制、发展机制。协调上,他们组建得力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市、县新农村建设400多万元专项资金统一交由新农办管理、支配,做到了责和权的统一;投入上,他们将常年喊出的整合资金真正落实到位;管理上,他们将监督和考核两条线拉紧,保证有一分用一分,把钱用在刀刃上;推进上,他们不强迫、不命令,试点示范、板块推进;发展上,鼓励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发展水平,鼓励发展庭院经济,鼓励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调动了政府支持帮扶、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两个积极性。吴堡的做法告诉我们,机制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的结果,新农村建设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机制需要创新,创新性的机制可以催生内动力,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实践中要实事求是
 
    在新农村建设中,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新农村建设是在农村搞建设,农村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农村要追求城市的楼房、广场、草坪、运动场等,小院里爬满了南瓜、豆角,房前屋后有草地、林子,林子周围长着城里看不到的农作物,这才是农村的风格,农村的魅力,二是农村各地产业基础、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等都有差异,应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吴堡县建设生态经济型的新农村,对少数人口较少、无生存条件的村,实行移民搬迁,新建家园,多数实行就地取材,不砍树、不拆迁、不取直道,与城市错位发展的措施,体现了尊重实际、尊重民意的思想。新农村建设就应该像吴堡那样,让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把好事办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更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田园农庄,农村社区。
 
    4、方法上要先易后难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既是一个总体要求,也是一个总体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千万不可以犯急躁冒进的老毛病,急躁冒进容易产生负面作用。吴堡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他们认识量力而行的意义,也深知急功近利的危害,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带动解决了全县51个村1.3万群众的饮水问题;带动全县完成42公里三级油路改造,115公里通村水泥路,250公里通村砂石路;带动完成三北防护林2000亩,荒山造林1万亩,种草4万亩;带动推广沼气池1520座,太阳能灶600个。作用和效果十分明显。吴堡县的实践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要充分思考当地的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在欠发达地区,只要方法对了,路子顺了,少花钱,也可以办成大事。
 
    5、结果要让群众满意
 
    吴堡县的“六位一体”模式,实则为“六位一体”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庭院硬化既美观舒适,又可作为集雨场;集雨窖不但可满足农户人畜饮水,还可用于菜地、林地浇灌;厕所、圈舍收集人畜粪便,既可以作为沼气原料,又可以使院落清洁卫生;沼气的使用,既节约了能源、节约了开支,又可利用沼液、沼渣为菜地、林地施肥,使庭院形成了一个循环发展的经济圈,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吴堡的新农村建设力戒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以农民为主体,尊重了农民的创造,行为和目的都体现了民意,所以建设进展特别顺利。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标尺,新农村建设能够让绝大多数群众满意,就能足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欠发达地区,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要群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新农村建设一定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成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