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干部霍永贞:老有所为树标杆
恢复窄屏
作者:钟明斌       出处:中国军网       更新时间:2008-09-09 21:44
    中国军网天水9月1日电题:壮心不眠志永贞——记甘肃省军区天水干休所离休干部霍永贞
 
    天水市北道区马跑泉镇22号院落是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小院。一个初春下午,我们驱车慕名专程采访了这家小院的主人。当我轻轻敲开门,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者把我们迎进去,他就是甘肃省军区天水干休所副师职离休干部霍永贞。待我们说明来意,他才向我们讲述起他离休五十年来,离岗不离党、休息不休闲、孜孜以求,为党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他的事迹先后被兰州军区、甘肃、陕西和天水市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宣扬,多次被兰州军区、甘肃省军区、天水军分区和干休所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天水市老龄委树立为“老有所为的先进典型”;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五十载——坚定信仰如磐石
 
    感悟人生90载,风雨沧桑多少事。有人曾经问霍老:“你一辈子那样痴心追求,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他说:“新竹千尺赖沃土,树高千丈不忘根。我就象一棵树,根植于何处,就依恋于何处。树根长得越老,根扎得越深,对养育我的那一片土地就依恋得越深。对党的无限忠诚深深根植于我精神的土壤”。霍老是一位经历过战争岁月的洗礼和斗争考验的世纪老人。他1918年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6月光荣参加了八路军,先后参加过著名的宜川、扶眉、兰州、西府、榆林等大小战役45次,多次荣立战功,并荣获国家独立奖章和解放奖章。艰难的人生岁月,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坚信党。无论是战争岁月在枪林弹雨中,还是阶级斗争的狂风暴雨里,他都始终抱定一个信念:对党的信仰永不动摇。前年,一些“法轮功”分子连续3次把反动传单贴到他的大门上,有的还把电话打到家里,动员他参加“法轮功”组织,他当即严词批驳了那些“法轮功”分子,并带着老伴到所在的麦积区马跑泉派出所报了案。离休50年,他坚持每季度向干休所党委汇报一次思想,写一份思想汇报。去年,还对自己离休五十年来的思想情况向干休所和分区党委写了专题汇报。每月第一件事情,就是按时把党费交给组织。离休五十年来,从来没有向组织拖欠过党费。他离岗不离党,始终保持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高风亮节。
 
    五十载——传播真理不休止
 
    霍老十分注重学习。他说:我是一个大山里的放牛娃,半个字也不认识。参加八路军,是党教我学会了认字、读书、写文章。战争年代,他躲在敌人的炮火中学习、骑在马背上学习、睡在战壕里学习。离休后,他坚持每天读报看书写笔记,收听收看新闻,现在还参加了市老年大学的学习。尤其在学习马列毛著、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记录了21个笔记本,达36余万字的读书笔记,撰写体会文章630余篇,近50万字,整理光荣传统讲稿147篇,达70余万字。几十年来,他还坚持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革命真理。1961年5月,社教运动开始,他因病从领导职位上退了下来。当得知麦积区赵崖村只有两三套《毛泽东选集》时,心想,搞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靠毛主席的书教育人,缺少毛著哪能成呢?于是,便从新华书店买了40套《毛选》,跋涉了4公里弯弯曲曲的山路,把书送到赵崖村。赵崖村的赵支书捧着宝书激动地说“老革命呀,您给我们送来了巨大的精神食粮啊!”。那天下午,全村80多名村民集中在打麦场上,专门请他辅导学习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打那时起,他每星期都要到赵崖,入村串户,讲张思德、说白求恩、传八路军开荒纺线的大生产运动的光荣传统故事。赵崖村的几代人几乎都听过他的传统报告,至今还称他是村里的“编外政治辅导员”。他走到哪里,就到哪里去给当地群众讲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真理传播到哪里。这些年,他先后到延安大学、天水风动厂、天水所有驻军部队和135所中小学校作报告,宣讲革命真理。他所作的报告,遍及北起甘肃武威、南到陇南,西至甘南,东到陕西延安革命老区等30多个县(市)的300多个机关、部队、学校、工厂、乡村,作报告达290余场次,听众达40余万人。这一串串数字,对于霍老这样一个战争岁月里脑部严重受伤的残疾军人来说,的确是以对党的无比忠诚铸就的。许多群众都热情地称赞他是“保尔式延安精神的传播者!”
 
    五十载——艰苦本色永不渝
 
    霍老作为一名老党员,他非常珍惜在战争中考验和斗争中形成的党的优良传统。他常说:我参加八路军时,只是从家里带了一条狗皮褥子,是党把我一个穷孩子培养成一名军队领导干部,给予了我这么高的待遇。吃水不忘挖井水,幸福不忘报党恩。今天我们官当大了,待遇高了,更不能把光荣传统忘了。虽然我从岗位上退下来了,但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腿。几十年来,他始终做到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居,名重不自恃。离休那时,国家正是困难时期,他主动放弃进条件比较优越的干休所休养,选择到远离市区的马跑泉镇的一个乡下,盖了四间土平房。至今已经快五十了,新房子变成了陈旧的破房子,他依然还住在那简陋的平房里。看的还是几十年前买的那台14寸黑白电视,穿的还是那件洗了又洗,穿了又穿的老式旧军装。虽然一个月5000余元的离休生活费,从来不乱花一分。一次,下岗的儿女向他要点钱,他都教育孩子们不要依靠父母,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然而,他把节省的大部分钱却捐赠给社会。前年,北道区街子乡退耕还林,他就专门拿出5000元作了奖励基金。
 
    五十载——扶贫济困献真情
 
   霍老常说:鸟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党和人民给了我今天,我要为人民多做点有益的事作为对党对人民的回报。刚离休那年,他主动下乡劳动,与当地群众一起改土造田。得知黑王村修造梯田没钱买炸药,就主动掏钱为村里买了炸药雷管导火索。胡王生产队六一小队盖保管室缺木料,他自己拿钱从100多公里远的百花林场买了一车捐给队里。他门前有一条一公里多长,通往黑王小学的马路,他每天早上都按时起来义务打扫,这一扫就是五十年。哪怕刮风下雨,打霜下雪,都坚持天天打扫,从未间断过。仅扫秃头的扫把就有960多把,少说也能装一大汽车。1980年秋天,他携老伴回陕北老家探亲。当他走到村口,眼前的一切简直使他不敢相信:村小学仅有的两口窑洞破烂不堪,村里30多个娃娃,竟有12个手持牧鞭在山头放羊。看到此情此景,他的心酸极了。于是和老伴一合计,把随身携带的3000元钱当即捐给了学校。回到天水,又把家里仅有的3000多元人民币寄了回去。前年,他听说天水市街子中学没有图书馆,学生为看书发愁,主动捐助5100元帮学校建起了图书室。去年春节,他得知北道区杨湾村农民张根生上大学的儿子因家庭困难准备退学,主动捐了2000元使他重新进了大学校门。人们都说霍老有一颗“菩萨心”,遇见哪个贫困的人都慷慨相助。他家离29医院很近,许多从乡下农村来看病的农民,没有钱住院,他就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他们住。他家旁边就是市第二中学,一些乡下读书的孩子住不起校,他就专门留出两间房子,给孩子们长期住用,还给他们免费提供用水用电。一次在小吃摊上吃饭,他遇见伯阳乡伤残军人尹贵生,当了解到尹贵生和其他两位老退伍军人夏国志、魏庆华生活十分困难时,第二天便带上自己积攒下来的4000元钱,步行30多公里,送到三位特困复员军人手里。离休五十年,他从一件衣一床被,从几十元钱到几千元,捐款捐物不少于100000余元,救助过的人不计其数,仅收到的感谢信就达150余份。
 
    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今年,霍老已经九十岁高龄了。他告诉我:“虽然我离休很多年了,但我的心永远没有离开工作岗位;虽然我年纪很老了,但我一生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心永远不会老。趁我还有一口气,还要为党为人民多作点好事,多尽点一个共产党员的应职责任”。淡中知真味,常里显英奇。多么荡气回肠的声音,多么感人肺腑的语言,多么激励人心的壮举,多么浩渺宽广的情怀,道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矢志不渝永恒的追求。当我采访完霍老,走出22号小院时,夕阳余辉正照耀着霍老那满头银发,我仿佛看见霍老那蓬勃的生命正焕发出青春的红颜,映着如火的晚霞,在天空中冉冉升腾。
 
责任编辑:薛海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