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圪坨村的“红盛精神”
恢复窄屏
作者:张波波       出处:吴堡新闻       更新时间:2022-08-11 09:01

11.png

樊家圪坨村是岔上镇最北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52公里,辖樊家圪坨、丁家圪坨2个自然村,它和黄土高原上的无数山村一样,是一个“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的穷山沟,乡亲们自古以来都生活在这片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黄土地上,顽强生长着的还有乡亲们对绿色的渴望!

上世纪六十年代,樊家圪坨村民为了彻底甩掉山穷水恶、贫穷落后的帽子,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始了一场“绿色革命”。打坝堰、修梯田、造平原,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堰全面治理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并举,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山山是梯田,沟沟坝相连,林草长满山”的奋斗目标。

12.png

到现在,村里人还经常提起樊士增这个老支书,这个大干社会主义的带头人”。队里修水池,他背起三百多斤的石头跑了一趟又一趟,手砸烂了,背磨破了;打坝清基,他一整天都站在冰冷的水里,捞石挖泥。就这样,在老支书樊士增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造就了1500亩良田面积,1800亩梯田,7个大坝,40亩小平原。“那会,村里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东山疙瘩西山洼,基本实现梯田化,横七竖八瞎沟岔,沟沟渠渠都有坝,牛羊满圈多样化,清泉盘绕十里山......”

皇天不负有心人,到70年代,樊家圪坨村农业学大寨已是陕西省治山治水的榜样,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吴堡县也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1975年9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吴堡更红盛了》,在该报道中详细介绍了樊家圪坨村的水土保持经验,赞扬了吴堡人民改造山河、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

13.png

除此之外,樊家圪坨村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革命年代涌现出14位突出贡献的革命先烈,村内至今还立有具有代表性的樊锦堂、樊文德两位革命英雄纪念碑。1933年12月30日,樊家圪坨村成立了吴堡县第一个革命军事组织——抗日义勇军,1934年2月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这支樊家圪坨村走出去的队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14.png

半个世纪以来,樊家圪坨人走过了与大自然从抗争到和谐相处的奋斗历程,虽然发展宏图不断革新,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始终是樊家圪坨村不变的主题。如今,大自然也给予樊家圪坨丰厚的回报:山清、水秀、果香、村美。近年来,樊家圪坨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了通村公路,新修了通户道路,改造了厕所,修砌了水源井、排洪渠,还通上了宽带,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观。

15.png

这个深藏于黄土高原褶皱间的村庄,曾创造出了著名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征山治水、综合治理”的吴堡“红盛精神”,如今,它更是大跨步迈上了乡村振兴的征程,谱写着新时代的绿色篇章,在近几年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樊家圪坨村不甘落后,在新的村党支部带领下,按新时代发展党员要求,不断发展新时代有文化、有能力、有觉悟的新党员,不断注入新血液,年轻一代党员组成的村领导班子,放眼未来,带领全村走向新时代!


(责任编辑:宋小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