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吴堡柳青文化园 : 解码“陕西文学第一村”
恢复窄屏
出处:文化艺术报       更新时间:2020-11-05 10:51

1.1.jpg

人民作家柳青,是陕西文学的灵魂人物,也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能够承载他创作精神的地方,是他扎根蹲点十四载的皇甫村,或是《创业史》中属于一代人回忆的十里蛤蟆滩?如今,这个选项中又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吴堡柳青文化园。10月30日,在《创业史》出版60周年之际,随着榆林吴堡县柳青文化园正式开园,柳青背后的地理名词中,柳青故里寺沟村以及拔地而起的柳青文化园备受瞩目,一时成为文学界的“热词”。

   陈列300多年间陕西500多位文学家资料

2.jpg

作为柳青故里,近年来吴堡县委、县政府依托柳青文化品牌,于2019年开始在寺沟村建设柳青文化园,着力打造“陕西文学第一村”。“柳青文化园”包括文学之门、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柳青私塾、柳青书院、作家签名墙等。文化园内藏品珍贵丰富,从全国各地抢救性收藏到的有,1675年至今,300余年间陕西500多位文学家的图书作品14000余册,珍贵手稿书信14816页,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实物资料300多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稀世存本陕西关学大儒周至人李颙《二曲集》26卷20册一套大全。清末1896年,陕西省近代史上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时务斋随录》。宣统年间1910年陕西省近代史上第一本杂志《丽泽随笔》等等。这些珍贵的资料,展现了陕西文学发展历程。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集中展示陈列于寺沟村20个院落、77孔老窑洞里,为陕西文学安了“家”。  

  走进柳青文化园,映入眼帘的是“文学之门”。《创业史》《铜墙铁壁》《狠透铁》《种谷记》《沙家店战斗》等柳青的经典作品及各种外文版本摆成繁写汉字“門”的造型,开放式山门,寓意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脚跨进文学之门,柳青“扎根厚土、扎根人民”的文学精神似乎伴着山风,扑面而来。仰头一望,大气磅礴的大门庄严而厚重。蓦然发现这座门仿佛还有着另一种深邃的寓意——这是吴堡县寺沟村为柳青树起的一座文学丰碑。进入园区内,右侧是别出心裁的“作家墙”。顺着山势而以画屏形式逐级攀升82块手工精雕石版画。墙上有作家柯仲平、丁玲、胡采、杜鹏程等作家画像,他们或是陕北籍,或是在陕北生活工作过的著名作家。拾级而上,细心品读,41位作家串连起陕西文学的一部皇皇巨著。顺着作家墙远远望去,紧接着是一百多位当代作家的签名墙。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肃然起敬。脚步正在踟躇间,眼睛就被柳青故居所吸引。导游介绍,1916年,柳青就出生在这处院落,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整洁的院落,敞亮的窑洞里,详细的介绍资料让大家对柳青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走出院门门楼上的青砖上刻着四个大字:耕读传家。不禁让人思忖,或许“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柳青精神,便是从这几个质朴的文字中生发而出的。紧挨着故居,便是柳青文学馆。柳青文学馆内,陈列着从全国各地抢救性收集回来的柳青从学生时代,延安参加革命,长安生活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版本《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图书、稿费单、签名本、连环画、影视等等资料1000余本(份),甚至其中部分珍贵文学史料连《柳青文集》里也没有。来柳青文化园,不看柳青书院算是一大遗憾。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500多位陕西省代表性作家的各种不同珍贵版本的文学著作1.4万余册、手稿1.5万页、作家实物资料300多份,建成了名副其实的“陕西文学第一村”。这其中,有著名作家贾平凹上世纪80年代出版社未刊登稿原件《A县城》,路遥《汉中盆地行》原始出版物手稿,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本《人生》手稿,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稿件《青年作家路遥的事迹》,《延河》期刊原稿《柳青同志和延河》,“《创业史》及农村题材创作出版物学术讨论会”工作报告,著名作家阎纲信札,阎纲纪念柳青发言手稿一组,著名作家杜鹏程《到长沙》诗词手稿,著名作家京夫手稿《到柞水》,著名作家王汶石写给陈忠实的毛笔手写信札,文学评论家胡采作品原稿,电影《创业史》手稿等等。 

3.jpg   

柳青的女儿刘可风女士谈到回到家乡的感受时说,看到家乡的变化很大。柳青文化园一步步积累建成,离不开吴堡县委、县政府长期的支持,张永强多年的收集也贡献很大,在家乡父老乡亲多年的支持下建成柳青文化园。吴堡并不是富裕的山区,园区建成后,不仅人民的生活得到提高,山区的文化建设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园区内的文学历史资料积累,展示的不仅有柳青的文学成绩,陕西作家的文学成绩,也有近百年来中国作家的创作成绩,还有一些让我震惊的成绩。我十分感动。”

4.jpg

为陕西文学存根留脉做贡献

吴堡县柳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强,小时候就在寺沟村上过小学,从小耳濡目染柳青的故事,让他对柳青这位大作家充满了崇拜和敬意。从2006年,他就开始收集与柳青相关的历史资料,是一位忠实的“柳青迷”。柳青文化园何以叫响“陕西文学第一村”,在他看来底气十足:陕西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村,吴堡捷足先登来做这件事。柳青是陕西文学的旗帜,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的第一代作家,堪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教父。文化园收集的陕西作家的资料目前来说较为全面,足以为文学研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丰富充足的资料。对于柳青文化园的发展,张永强思路清晰:随后将计划和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文化交流及研学活动等。事实上,柳青“研学基地”,正是以文化赋能,学习、继承和发扬柳青精神,做实做足文化产业,使柳青文化园成为党员干部及文化艺术界的一个“研学基地”,成为地方文化旅游的一个特色品牌。集参观学习、采风写作、实景体验、教学培训、学术交流为一体,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黄土高原气象,同时也将产、学、研相结合,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托文化。

5.jpg

10月31日上午,吴堡县在县委多功能会议室召开柳青研究暨柳青文化园建设与发展座谈会,特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等20多名文化名家参加。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还为柳青文化园捐赠10000元钱,有人问白庚胜和柳青是什么关系,为何捐赠,白庚胜回答:“没有血缘关系,没有亲情关系。”他感慨道,“1960年,柳青把六年苦磨砺铸的《创业史》稿费16065元全捐给公社,这一行为是很触动我的。现在我捐10000元实在羞愧。捐这个钱是为文学而服务,作为柳青的继承者,我们要继续沿着柳青的路,代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为人民写作、为社会主义写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进行精神创作和灵魂创作。”  

对于柳青文化园的建设,他给予文学意义的解读: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出柳青先生敦厚朴实的优良品格和他家国情怀的至高境界。柳青文化园在柳青的出生地吴堡县寺沟村落地建成,是对柳青先生创作生涯与人格魅力的致敬,对于继承和发扬柳青创作精神,推动新时期文学创作与研究,传承陕西文学优良传统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座四面环山的文化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柳青当初的文学理想是怎样发轫并为他一生的文学之路奠定基石,还可以了解到以柳青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的整体创作风貌。为创造文学氛围,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打造先进文化阵地,建设‘陕西文学第一村’,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吴堡柳青文化园的建成,是为陕西文学存根留脉做贡献,是研究学习文学陕军的阵地平台。”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阎安同样认为,柳青文化园项目的实施,是弘扬宣传柳青创作精神,彰显当代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举措。他对此寄予希望:让吴堡柳青文化园成为全国作家聚会的好地方,成为全国广大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创作者参观学习文学陕军、磨砺文化信念的重要基地。

吴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光泽说,这次柳青文化园项目建设从2019年7月开始动工,到今年的7月基本建成。他表态,吴堡县委、县政府有决心、有信心,一步一步把柳青文化园打造成吴堡县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6.jpg

站在寺沟村的崖畔放眼望去,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蔚为壮观。秋日的斜阳洒下一缕阳光,映照在文化园里的柳青雕塑上:柳青极目抒怀,微展双臂,深邃的目光仿佛要将文学的真谛与生活的真理吐露给每一个来这里的文学朝拜者。

(责任编辑:刘迪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