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女儿刘可风回故乡参观柳青文化园
恢复窄屏
出处:吴堡新闻       更新时间:2020-09-10 16:00

1.jpg

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9月9日,著名作家柳青大女儿刘可风女士,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吴堡,在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县委书记王华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光泽的陪同下,参观新建成的寺沟村柳青文化园,亲身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jpg

回故乡再看看,这是刘可风的心愿。那片深埋着祖先的土地,传承着不改乡音的地方,就是根脉的起源,便是故乡吴堡。

3.jpg

寺沟村是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乡,柳青曾在这里出生并上小学三年,走上革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在不同场合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全国党政干部要学柳青,接地气。吴堡县委、县政府决定挖掘利用柳青这一文化资源,建成柳青文化园,以文化振兴来带动寺沟村全面振兴。该文化园共修缮了20个院子、77孔窑洞、打造柳青文学馆、柳青故居、柳青私塾和柳青书院等,主要展出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500多位陕西省代表性作家的各种不同珍贵版本的文学著作1.4万余册、手稿1.5万页、作家实物资料300多份,建成了名副其实的“陕西文学第一村”。据了解,这里的藏书历史最久的一套已距今345年。这些珍贵的陕西文学资料,是珍贵的省域性文学通史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文学陕西发展历程的轨迹,成为全国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党政干部学柳青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

4.jpg

“每一次回祖籍地吴堡,都特别有亲切感,回乡的感觉真好,走在寺沟村里的路上觉得很亲切。”今年已75岁高龄的的刘可风精神矍铄,作为长女,她从1970年至1978年陪伴柳青先生走完人生的最后九年。柳青去世后,她就开始走访历史当事人,要将父亲的遗憾填补上,走访了上百人笔记记了40余本,留下第一手资料。2016年柳青诞辰100周年之际,刘可风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柳青传》并公开出版发行。

5.jpg

在由贺敬之题词的柳青文学馆内,从全国各地抢救性收集回来柳青从学生时代,延安参加革命,长安生活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版本珍贵的《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图书,稿费单,签名本,连环画,影视等等资料1000余本(份) ,其中部分珍贵文学史料连《柳青文集》也未收录。站立在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刘可风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听取了父亲的故事,回忆了当年父亲在故乡的往事,讲述了创作《创业史》的历程。《创业史》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走向艺术,让艺术回归生活,柳青通过《创业史》给后来者树立了重要榜样。

6.jpg

通过一整天的参观学习,每到一处,刘可风都认真听取汇报,详细询问有关情况,对家乡变化赞叹不已。刘可风现场回忆了父亲柳青的点点滴滴,畅谈、追忆人民作家柳青坚守信仰、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奋斗终生的人格精神。认为柳青精神最好的传承地就是在吴堡柳青文化园,在这里,党政干部可以学习柳青无私无畏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指引人生的前进方向。看着望着听着家乡县委、县政府在打造柳青文化园背后的故事,刘可风感动极了。她对家乡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将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她希望吴堡文学爱好者能够围绕时代变迁、家乡发展、脱贫攻坚等主题,继续写出不负好时代、不负好时光的好作品。

7.jpg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柳青是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在陕西人心中建起一座雕像,陕西众多作家都受他作品影响,将柳青作为文学膜拜的对象,一代代陕西作家谨记柳青的教诲,让现实主义精神在陕西大地上文脉长存。

柳青是一座丰碑,是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是我们吴堡人的骄傲。 (文/图:张永强 ) 

8.jpg



(责任编辑:王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