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上镇3位“老”书记 用爱心诠释最美扶贫人
恢复窄屏
出处:吴堡新闻       更新时间:2019-08-19 08:58

2017年,吴堡县委组织部调派了三名“老”同志到岔上镇担任第一书记。初到村内,村民们心里犯起了嘀咕:他们现在已是正科级领导,都五十多岁了,还有年轻人的闯劲、韧劲吗?还能带领村子走出贫困、闯出致富道路吗?

两年过去了,三位“老”书记用他们晒得黝黑的皮肤和村民越来越甜蜜的日子完美地回答了人们的质疑。驻村时,他们用脚步丈量泥土地,挨家挨户走访,摸实情、访真贫,以真心换真情;他们用奋斗定义人生,修渠疏浚、点亮路灯、发展产业,村民们的口袋一天比一天鼓;他们以实干和担当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摘掉“穷帽”,赢得了人心,也为众多年轻干部立起了标杆。

1.jpg

宋维平 抓好领头羊 建设强支部

走进岔上镇叶家园沟村民中心,大厅墙壁上一张蓝底黑字的展板格外醒目,这是2019年村“两委”干部承诺及目标落实进度表。第一书记宋维平说,任务目标上墙,让群众有监督,让干部有压力。

曾经,叶家园沟村是岔上镇出名的软弱涣散村,村两委开展工作束手束脚,村民们怨声载道。在资源、区位并不优越的情况下,如今,叶家园沟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团结村”,靠的是不断筑牢党的基层战斗堡垒。

在叶家园沟,村“两委”坚持每周召开碰头会,每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宋维平介绍,只要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村两委”首先要听取群众的意见,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形成决策,把好事办好,让群众实实在在受益。村民满意的同时,也逐步树立了村两委的威信,凝聚了人心。

短短两年间,在村两委带领下叶家园沟村累计筹资434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站在焕然一新的村两委阵地上就能远远望见山上那150亩中药材;每次新民风表彰大会上,村民们都能领到各级单位发放的慰问金和慰问品……在四支队伍的工作灶房,地上放着的农家蔬菜堆成了“小山”,“你看,这又不知道是谁送来的,这也是村民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褒奖啊。”宋维平指着那一堆村民偷偷“塞”来的菜,欣慰地笑着。

2.jpg

王德荣 实干兴农 搞好集体经济

王德荣是前畔村的第一书记,在村里工作时,他矜矜业业,发扬“老黄牛”精神,用他的话说就是:“在这么好的村子办不成点好事,实在愧对组织安排和领导信任。”

前畔村有村民191户5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04人,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单打独斗难致富,必须搞产业,抱团发展。”王德荣一直在心里盘算着。他瞄准山地苹果这个产业,经过潜心研究市县“三变”改革方案,和数十次村民会议讨论后,总结出了吴堡第一套量化折股分红方案。2018年,前畔村集体栽植300亩山地苹果和130亩花椒,并借助“爱心大礼包”实施了林下种植,仅务工就为村民创收23元之多。前畔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市级“三变”改革示范村。

在收获成绩后,王德荣和他的队伍更加有了信心,他们一鼓作气为村内争资修起了村两委新阵地、开办了村幸福院、办起了粉条加工场、盖好了养殖场……两年来,前畔村实施项目总投资至少在1500万元以上。

当问起王德荣当第一书记的最大感悟时,他总是微微一笑:“在驻村的每一天,我们一刻没闲着,看着村儿里的变化,打心眼里开心。”

3.jpg

慕明虎 以服务凝聚工作合力

在这三个“老”第一书记当中,慕明虎是年纪最长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慕”,但在樊家畔村民心中,老慕人老心不老,他身边经常围着年轻人,大家都爱跟着他干工作,说说笑笑,枯燥的工作也充满乐趣。

由于樊家畔村距县城远,交通不便,为了方便村民,家住县城的老慕每天担任着村里的义务“快递员”,大包小包为大家捎东拉西,乐此不疲:“我空车上来顺便给大家捎个东西,小事情!”

在“老慕”的工作信条里,不变的一条就是:“为村民服务就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得民心。”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四支队伍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正气盖过了歪风邪气,充满正能量的新民风得到了大力弘扬。每逢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村里都会举行新民风建设活动,村民们积极响应,大家自发地扭秧歌、“打月饼”、打扫村里交通要道,忙的不亦乐乎。

两年来,樊家畔村内实施了红枣降高塑形整村推进;争资6万多元修通田间道路2公里;争资20万进行村委会迁址维修;村集体栽植了山地苹果468亩,小杂粮300亩,艾草50亩,盖起日光温室3座近2000平方米;争资41万建起了养羊场;投资20万配套建设了沼液池……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村民们不出家门就有到手分红,大伙儿心里都美滋滋的。(文/图:郭娇娜 宋海波)

(责任编辑:王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