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劈山造地只为“居者有其屋”(图)
恢复窄屏
出处:榆林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2 16:26
 
    本报记者宋炜 王丹  吴堡位于黄河岸边,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在这里川流不息。在距离黄河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今年吴堡县的保障房建设施工现场。4月10日,记者在这里看到,整个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
 
    从2009年到2011年,吴堡县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793套,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2012年,吴堡还将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1100套(户),其中廉租房100套、公租房50套、经济适用房100套、限价房150套、棚户区改造200户、农村危房改造500户。
 
    这样的一组数字,在全国上下大兴保障房建设的大背景下,看上去并不夺目,甚至有些“寒酸”。但对于人多地少的吴堡来说,这一切却着实来之不易。
 
没有地,怎么建房?
 
    吴堡县城南临黄河、北面靠山,县城呈狭长的带状,最宽处不过250米,建设用地极为紧张。长久以来,建设用地缺乏一直是困扰吴堡县城发展的一大难题。
 
    县住建局副局长辛云鹏告诉记者,“十一五”之前的吴堡根本没有国有储备建设用地这么一说。直到近年来随着部分国企改建及单位搬迁,原有的旧址收归国有,才算是稍微有所改善。但比起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建设用地需求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没有地,就建不了房。该从哪里找建设用地呢?这个问题成了摆在吴堡保障房建设工作当中的一道难题。
 
    经过慎重考虑,吴堡县决定:炸石开山,向大山要土地,以满足全县人民“居者有其屋”的诉求。
 
向大山要土地
 
    此后,吴堡的建设者们经历了一个极为艰难而又漫长的造地过程。
 
    2011年起,吴堡县结合县城旧城改造和西区开发工作,在县城西区柏树坪村迎宾大道北侧通过“开山炸石、劈山造地”的方式获取建设用地。
 
    如果先用炸药对山体进行爆破,再清理碎石开山造地是最为简单快捷的方式。但这里的山均为石头山,如果采用普通炸药来爆破山体,那爆炸后所迸飞的碎石四处乱飞无法控制。而山下就是吴堡县城的迎宾大道,滚落的碎石势必会对过往行人及车辆的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保证迎宾大道上行人和车辆的安全,该县的建设者们只能用人工与机械一点点地将石山“搬”走。
 
    他们采用了一种无声膨胀炸药,首先由人工在山体上凿开一个个小孔洞,把这种炸药装填进去。两三天后,炸药发挥作用,把附近的石头撑开一道道裂缝,然后再用人工把这些石头一点点清理下来。
 
    整个施工过程只能是从山顶开始,一层一层往下进行,只有到后期才可以适当使用机械作业。
 
    “在这里干活的工人,长时间使用锤錾和搬运石头,手上的老茧连针都刺不进去。”4月10日,在保障房建设工地上干活的李老汉伸出了自己满是老茧的双手。
 
    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吴堡县硬是移走了一座占地面积约为2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高度超过10层楼高的石山,平整出了1.1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
 
    平整出的土地,除平安家园小区是由开发商开发、配建了50套廉租住房外,其余全部用在了保障房建设项目上。目前,在这一地块上,怡馨小区1号楼60套廉租住房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馨园小区4号楼56套廉租住房已施工至主体一层,平安家园小区配建的50套廉租住房已完成封顶12套,其余38套正在进行主体二层施工。
 
所有房源全部用于中低收入家庭住房
 
    通过不懈努力,吴堡县,一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的国家级贫困县,在缺钱少地的情况下,开山凿石取地,通过贷款融资、政府补贴、企业投资等办法筹集建设资金,采取新建、联建、配建、购买等建设模式,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11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年终考核中,吴堡县排名第三,“硬生生”地挤在了经济发达、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区之前。
 
    今年3月28日,吴堡县举行2012年保障房建设开工仪式,仪式地点还是选在了柏树坪村同样通过“开山炸石、劈山造地”获得的建设用地的馨园小区2号楼的建设现场。在开工仪式上,该县副县长吕亚伟指出:“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
 
    “因为建设用地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会更加珍惜,力争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作用。到明年,这里将会建成17层的住宅楼,所有房源将全部用于我县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能够一次性满足420户住房困难户的需求,欢迎你们到时候再来看看。”辛云鹏向记者发出了邀请,而他的话语中,透着疲惫,也透着骄傲和自豪。
 
 
馨园小区2号楼效果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