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人民政府     |     吴堡县人民政府

远古的灵魂——我的吴堡石城
发布时间:2018-01-16 15:48    来源:吴堡石城
【字体:  

我的家乡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县城,面积小,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一直默默无闻不被人们所传扬。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吴堡人,我爱我的家乡,爱这里的一山一水,正如诗人艾青所言“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可我认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似乎都不是吴堡的专利,我曾试着找到能代表吴堡的唯一标识。直到我认识了它——吴堡石城,才使我有了心里的自信。

初闻石城

最早知道石城,是在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老家在城里(就是石城),课间聊天之时也曾说起石城,那时说的最多的就是石城城墙上那斑斑点点的子弹孔,以及在石城发现的哑弹等抗日战争遗留物,那时候石城在我心里只是一个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村子,和吴堡县千千万万的村庄相比,可能也就只有它的悲惨遭遇值得同情了,年少的我还未曾了解它的沧桑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所以并未多加关注。

初识石城

第一次去石城是在2015年,记不清是几月份了,应该是春天吧,因为过去的聊天印象加上近年当地及有关媒体的宣传,使我萌生了去石城看看的想法,所以叫了老公,带上儿子,也带着好奇和期待去了石城,我们绕着农村的通村公路,迂迂回回,使近在眼前的石城走了好一阵子。

走进石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处接着一处的石窑、石墙以及杂草丛生的院落,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住惯了石窑,睡惯了土炕,对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色,就如同看着老家废弃的旧居一样,心里并不觉得稀奇。就连那块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堡石城’”字样的石碑也显得那么的苍白。正因为它的“其貌不扬”,我们走马观花的看了一圈就离开了,我一度纳闷了。后来翻阅资料了解它的沧桑历史,我才觉我是多么的无知。

1.jpg

再识石城

再次来到石城,是2017年7月份,我作为“黄河国际漂流公开赛”的志愿者讲解员,来石城做现场培训,石城管理所所长慕生树同志耐心细致全面地为我们介绍石城的古今,也就是这次使我才真正了解到这座“其貌不扬”的石城竟然背负着如此厚重的历史,纵然残垣断壁、荒凉凄楚,确傲立雄姿,承载千年的风云变幻。

抵达石城是早上8点左右,7月份的早晨已经很热了,看着大大的太阳都没有勇气走出冷气十足的空调车。新修的石板路让我们一下车,便来到了石城的南门,南门匾额“重巽(xun)”,连接南门的城墙有一个大大的豁口,这是前些年当地百姓为了通行方便劈开城墙所致。从城墙被破坏的豁口可以看出,城墙两边皆为青石砌筑,中间为黄土填充。慕所长介绍:石城城墙周长1225米,墙高6至10米,宽2.6至7.5米,是古代冷兵器时期极其理想的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穿过城墙的豁口又一座城门映入眼帘,我正好奇为什么相隔这么进的距离要建两座城门,慕所长又介绍:这座城门叫“瓮城门”,之所以被称为“瓮城门”,是因为从南门进去之后并不能直接进入石城,而是要穿过和瓮城门之间的空地,古代打仗时,打开南门而关闭瓮城门,使涌进之敌有被“瓮中捉鳖”之情形,故称之。

2.jpg

穿过瓮城门,便进入石城,这里可谓石头的天地:脚下是石头,眼前是石头,石窑、石墙、石板路、石碾、石磨、石杵、石狮、石碑、石匾……整个石城仿佛石头雕琢而成的石艺博物馆。据介绍,城内建筑大部分为石砌窑洞式结构,只有大堂、二堂、四座城门楼、奎星阁、文昌阁为砖木结构,民居均为石窑,类似一个个小四合院。“王思故居”就是石城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王思曾任四川布政司右参政(相当于今四川省常务副省长),告老怀乡后在石城最繁华地段修建了此院落,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分前后大院,前院靠西有石窑三孔,靠东有一排平房,大门正中有一块据说是四川官府赠送的大匾,上刻“秀声天府”四字,可惜在解放战争时期,前院已被炸坏,只有西边残破的三孔窑洞标志着它曾经的辉煌。后院保存相对完整,一进大门,正对面为明三暗二5孔窑洞,东、西各3孔石窑,南屋不算大门有四间窑洞,穿廊露明柱,大厦檐,门前均有半尺高门台,两边有踏步石台阶,就是下再大的雨绕院子一圈也湿不了鞋,可见其气派。置身其间,仿佛看到丫鬟仆人穿梭其间,感受到宅院深深低吟着千年的情思。

3.jpg


4.jpg

继续前行则来到了县衙所在地,这里的窑洞保存较为完整,分为内外两进,外院东四西五两排九孔窑洞,青石包窑,取古代九为大之意,窑洞里土炕完整,土台犹在,是县太爷和师爷们办公所在;穿过一石拱小门便是内院,房屋倒塌凋零,是过去县府招待来客和住宿所在,整个县衙普通简陋,仿佛在告诉世人:百姓的父母官没有辱没县衙大门口的“三事箴”碑,做到了清正廉洁、谨言慎行、勤政爱民。

石城的北大街是当年的商业街,从宽敞开放的街道,和一字排开的十几孔石窑可以看出这里曾经的繁盛,陕南的茶叶,河东的洋布,周围的猪羊骡马等特产都曾经在这里交易,有的商铺生意随着走西口的汉子买卖已做到蒙绥口外。闭上眼睛,认真倾听这里的一砖一石,我仿佛看到石城恢复了昔日的繁华,看到知县老爷背手信步在琳琅满目的商铺前,神采奕奕地和掌柜们打着招呼,与来来往往的人群共同享受着温暖和平的阳光,仿佛听到小贩的叫卖吆喝声,何等的惬意安详。

最后来到石城管理所,这里保存着琳琅满目的石碑、石匾,很多石碑已被破坏,保存并不完整,但从残存的信息中仍然可以看出它的历史价值,也有很多石碑因为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它的详细信息,成为了石城的未解之谜,为石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还观看了石城的宣传片:石城真正的始建时期以无从考证,从城里城外所发现的遗址遗迹,以及石刀石斧等文物来看,应该早在四五千年前,石城山上就有人类居住。历史上最早关于“吴堡石城”的记载见于《宋史·外国列传·夏国上》,距今已有1000多年,时称北汉“吴堡寨”,已颇具规模。石城作为县城所在也有700多年,设有县衙、捕署、监狱、平仓,还有一般县城所有的文庙、城隍庙、关帝庙、书院等众多庙堂,全城占地10万平方米,曾有大小城垛365个,抗战期间,日军常从山西隔黄河炮击石城,致其衰落。加之县城南移,石城失去了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人口减去大半,解放后降为一个行政村,又因交通不便,吃水困难,人们渐渐离去,现在只剩下一个老人在城中居住,守望着石城。

从过去初步了解到这次深度认识,我已被这座石城深深的震撼。想到自己不远千里去旅游,美其名曰要发现遗失的美好,却忽略了家门口的“看点”,似乎是个“伪君子”。如今的石城有“华夏第一石城”的美誉,是全国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石头城,这使我有了作为一个吴堡人的自豪感,有了对这座千年古城的爱。

感慨石城

当我静静的看着屹立的石城,抚摸着断壁残垣的古城墙,仿佛听到石城在诉说着自己的沧桑:

曾经,鼓角争鸣,帝王交替,屹立于乱世群雄之争。

曾经,商贾云集,人杂八方,南北之声不绝于耳。

曾经,护卫百姓,安定民心,免遭倭寇扰乱

曾经......

岁月沧桑,繁华落尽,曾经的昌盛映衬着如今的萧索,我愿时空可以穿梭,让我回到昔日的古城,让旧时的石杵石磨石刀石斧,一一浮现,让拥挤的人潮、热闹的集市、欣悦的人们重新演绎往日的繁华;我愿回到昔日的古城,在细雨中,走遍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去领略古老的艺术,去看气势恢宏的城门,去听说书人讲诉传奇的故事;我愿回到昔日的古城,去领略古城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智慧,去感受古城金戈铁马,屹立于乱世之争的雄风,去见证古城枪林弹雨,傲然挺立的不屈。

5.jpg

如今的石城犹如不屈的战士,用它残缺的美感和如影随形的沧桑给人以震撼,用它背负的历史和前人的故事给人以动情。

花已谢,草已枯,城已旧,泪已收,烟雨仍蒙蒙,人事却变迁。冬去春来,风霜雪雨,一年又一年,游人旅客,来来往往,一批又一批。石城在一日日衰老,又有多少人在怀念石城的辉煌,感受石城的沧桑。而笔墨也只能描摹出石城些许的美丽,还有更多却是我们心底最美的梦幻。

吴堡县人民政府主办 县政府办公室承办 吴堡县电子政务办公室建设管理

地址: 陕西·吴堡县新建街155号 联系电话:0912-6524250

邮编: 718299 联系我们:wbx_dzzwb@163.com

陕公安网备 61082902000002号  网站标识码:6108290001

陕ICP备1500338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