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习俗
更新时间:2024-04-17 08:47

春 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旧时,春节起床特早,穿新衣服,洗手放“开门炮”,在“天神窑”、“土家”、“大门”、“碾”、“磨”、“门上”、“灶台”等贴对联处都点香、醮纸,一直要点五炉。并到“佛庙”和“龙王庙”等庙点敬神祗。每点一轮,都要放鞭炮。家中人晚辈或同辈初见长者问“过年好!”回话说,“孩子们好”或“你好!”早上吃饭,万民都是“扁食”。扁食多包铜钱或小银币,以此检验“福份”大小。吃“团圆饭”之前不扫地,不到井子上背水,不动刀剪。吃喝要放“炕桌”,生活条件好的,一水、二茶、三酒、四扁食。村内或出门后遇长辈或比自己年龄大的熟人亦要问“过年好”,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日。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和面塑“花花”。旧时,一般不过正月十五不动剪子,不动碾磨。

1949年后,敬神祇越来越淡。“文化革命”彻底废除敬神祇、压岁钱,近年有复旧之户。

正月初二开始,女子到娘家拜年。走亲串戚都要带年饭,如白馍、酒、肉、馍头不能少于8个,称为“一碟”。但是,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忌,就是初七不串亲,初八不回家。来到亲戚家遇小娃娃都要给“岁岁钱”。凡送年礼者,受礼者都要回请吃年饭,无礼被请者,也要补礼。请客以“扁食为上,豆面次之,黄米馍最差。近年来,人民生活提高,送礼者不用米馍,改用饼干、糕点、白酒。请客多备酒席。当前,城乡请客送礼风严重,产生了消极因素(不只正月)。

人 日

正月七日叫“人日”,又叫“人七”,也称“小过年”。早上仍吃白面作皮,羊肉、萝卜丝为馅的“扁食”,穷困户荞麦面为皮。

灯 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叫“灯节”。晚上,人家门前各张灯结彩,放神火和鞭炮,叫贺元宵。神火过后,用余火熏烤敬献在天神、灶君前的白面熟食,曰烤“枣山山”。春节活动多在正月初二至十五之间。“文化革命”废除迷信成份,近几年反有复旧者。

正月廿三日

正月廿三日张灯设火,男妇女人跷野火,消灾免难。“文化革命”废除,近年恢复。

龙抬头

二月二日俗以为龙抬头,男理发,女拔黄毛。晨忌挑水,恐触龙头。现在一般元此忌讳。

花朝日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日,又叫中和节。吴堡有关帝庙会。“文化革命”废除,近年有所复活

令 

三月三日为令辰,农人多到山间采艾,妇人洗涤垢衣垢器,谓之祓除不祥。现在也有采艾的,目的是为了治病。

寒食、清明节

三月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百姓祭祖烧纸钱、纸马,谓之“上坟”。人家多以黄米为粉,加水为糊,发酵后拌入红枣,蒸作虚饼,叫为“摊餭”。节前蒸白面燕子和其他鸟兽挂成一串,称为“燕燕”。排首者为“老燕”,得半市斤以上白面;末尾是蛇盘兔,称为“根”,也得半市斤面;中间是小面鸟、小面鱼和其它小面兽。“燕燕”多送亲戚子女,其中“老燕”敬长者。寒食节又叫“禁烟节”,为纪念春秋晋国大夫介子推。清明上祖坟压“百纸钱”。家族繁盛者以酒食到坟前会祭分餐为“上坟会”。男女老少戴柏叶,家家门前挂柏叶。60年代逐渐淡薄,“文化革命”绝迹。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平坟种地,几无上坟者。近年又兴起。40~60年代,清明节学校师生给烈士扫墓。“文革”后少见,应提倡。

浴佛节

四月八日为浴佛节(佛家的生日)此日居民多用黄米蒸“餭儿”吃。农民过了“四月八”开始歇息午,吃中午饭。

端午节

这天,传说为纪念战国时楚国宰相、大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此节在战国前已有。

旧日,挂钟馗像,吃粽子,饮雄黄酒,门前、胸前各插艾,以驱疫疠。午后煎艾叶及白草汤,沐浴除眼疾,并以朱砂、雄黄等涂抹小儿耳鼻避虫。农民多戴五色艾叶线,叫“百线线”。街上多出售粽子,农户之间多相馈赠。70年代,只吃粽子;近年来,旧习又兴。

五月十三

关羽的“诞辰”,有“关老爷磨刀”下雨的说法。

天贶节

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晒衣服,暴书籍,以防虫蛀。此时新麦登场,农家荐新。俗语说:“六月六,新麦子馍馍就猪肉”。女送娘家新馍。称之为“献新”。

附:六月廿三,谓毛驴的生日,故农人忌说自己是六月廿三生日

七月七

旧时,妇女以瓜果祭于月下,用花针七穿五色花线插瓜上,称为“乞巧”。传说这日,喜鹊归天,给牛郎和织女搭桥。乡间妇女小孩有用凤仙花(俗称漆指甲花)漆指甲的习惯。1949年后,元乞巧举动,“漆指甲”依然流行。

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传说牛郎织女这日分离,天下雨为落泪。七月十五不下雨,农人惆怅满怀。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早上普遍吃“扁食”,晚上家家吃月饼、西瓜、红果。昏定后老少家聚作乐,瓜果献月、赏月。元儿女者偷红枣、瓜果。谓之“偷儿女”,不以小偷对待。彼此馈赠月饼。旧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为恶兆。

重阳节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农家多食“枣糕”,又叫“自糕”,以软米、红枣制作,不用油炸。此时,谷物收割,红枣上棚,故食之,以贺丰收。农谚说:“九月九,家家有”。

十月一

农历十月一日,一般农户早上吃“扁食”,饭后祭祖先,而且备五色纸,送祖坟。对殁后未过三周年者,裁剪纸袄、纸裤到其坟地烧祭,谓之“送寒衣”,表示孝顺。

冬至节

十一月冬至节,又叫“过冬”,也叫“下元节”。家家头天晚上煮“羊下水”、羊骨头,谓之“熬冬”。一般也要上坟祭祖。

腊 

农历十二月初八谓之腊八。以软黍加枣作粥,称为“焖饭”。旧时前夕以五谷种子入高粱叶筒内,束其两端,置水缸中,晨起取各种验之,何种生芽,为来年丰收之兆。儿童戴“腊八繐”,一颗枣夹一寸干草串合而成。现在废除。

腊月廿三及除夕之前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君。迷信者用牲口草料,当作灶君坐马用的饲料,并放爆竹送灶君上天。口里喃喃语:“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1949年后逐渐变淡,现在无此举。二十三日以后,家家积极置办年货,磨面碾米,压黄豆钱,蒸煮焖炖,忙个不闲。二十四日扫舍,二十五日糊窗,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洗衣服、蒸馍馍和“枣山山”,备调料、砂蒿,写贴春联,上坟给祖宗送年饭等。

除 

俗称“腊月月尽”。早上一般吃猪肉菜、蒸馍,近年来多办酒席,全家坐桌吃饭。下午吃麦豆共磨加砂蒿制作的长豆面,叫“宽心面”。一般用羊肉菜作臊子。这一天,“接灶神”,贴钟馗像,“打醋坛”,“献冰凌”、“敬天神”。晚上家家挂灯笼,点香醮纸放鞭炮,如同大年初一。解放前,债主于早上起到债户家讨债;欠债人如元力偿还,则躲避债主,叫“躲债”。工农政权建立后,躲债的现象绝迹。但债务人仍有主动还清钱物的习惯。

晚上家人团聚喝酒,叫“守岁酒”,灯油加足,通宵达旦,不吹自熄。

新兴节日

新兴节日,国家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城镇居民举行庆祝活动,新年“元旦”、“五一”、“五四”、“国庆”较隆重。乡间百姓还未形成习惯,个别户以好一点的饭菜食之,以示纪念。除夕夜一家人坐在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已成时尚。